近日,著名导演阿年执导的新片《乌龙镇》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本次座谈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影片主创与业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影片的艺术风格、主题表达与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电影《乌龙镇》聚焦民国初年青年实业报国者深入边陲小镇、唤醒民众、重建家乡的过程,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和浓郁的地方风貌,展现理想与现实的交锋,被与会专家称赞是一次富有实验精神的东方美学探索。
“黑色寓言电影”的现实关怀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导演阿年表示《乌龙镇》是对其30余年导演生涯的一次总结与突破。他介绍说影片的灵感始于2016年,成形于对影像本体与民族美学的深度思考,影片中大量使用皮影戏、装置艺术、舞台艺术的元素,呈现出浓郁的宋代山水画美学风格,力图将中国传统影像语言与电影技术结合。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阿年导演这次推出的《乌龙镇》再次让人耳目一新:“贯穿全片的隐喻结构,建立起‘黑色寓言电影’的新类型。”他强调,该片不仅突破常规叙事,还在影像风格上挑战了类型片的“缝合逻辑”,通过大段字幕、皮影装置、地方方言等手段,形成高度风格化的语境,代表了中国电影在美学风格方面的全新探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从“镜头美学、人物建构、社会投射”三重角度分析影片:其一,画面调度极具国画韵味,是“中式镜头语言”的一次创新实践;其二,角色塑造拒绝脸谱化,赋予复杂角色以真实情感;其三,社会背景刻画深具历史密度,展现青年在乱世中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
拓展东方美学的现代性表达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从视觉艺术出发,指出影片空间表达“具有装置艺术的当代性”。他特别提及影片“让场景与道具主动参与叙事”,实现了布景、人物、动作的高度一致,构建出“戏中有戏、景中有人”的内在秩序。他认为这种不依赖实景、却又高度准确的舞台美术,是近年来少见的美学成就。
著名导演、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石建都高度评价影片“从观念到造型的彻底革新”,将其定义为“中国电影中罕见的具象表现主义实践”。他认为,影片用符号化构图、空间留白与写意构造,颠覆了写实主义的叙事惯性,展现了视觉先于故事的“自我表现”路径,是一次极具当代艺术品格的光影探索。
导演、摄影师梁明从影像技术角度表示,影片完全抛弃现实场景,借用皮影、纱布、投影等手段,“为摄影创作拓展了全新语言空间”。他指出,导演在光影表达中的留白与写意,是“国画电影”的一次有效尝试,并称影片“在单一空间中构建丰富冲突”,体现出高度凝练的叙事张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指出,影片通过戏剧化架构实现了形式上的创新突破和内容主题上的完整表达。她认为,影片采用“章回体报幕”和演员谢幕的完整舞台戏剧式结构,是“戏剧+电影”融合的创新探索。皮影戏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十分独到,起到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将具象人物抽象化为群体符号,强化主题隐喻;另一方面,通过光影放大角色轮廓,增强视觉表现力。
体现类型突破与艺术创新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唐科指出,《乌龙镇》是“在市井风俗中构建哲思寓言”的一次成功尝试。他强调影片在声音体系上“用违和制造和谐”,通过多种地方方言、外国音乐与地方戏曲的拼接,创造出跨文化、跨时间的视听张力,形成具有市井浮世绘质感的独特审美体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从文化传承角度指出,影片对宋代山水画、皮影戏等非民国元素的引用,是“创造性转化”,在叙事和形式上都形成“超历史整合”。他还指出,片中字幕叙述、镜框嵌套、银幕显影等手法,呼应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媒介回望,具有“原电影”的象征意义。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张晋锋指出,《乌龙镇》在当下电影生态中具有启示意义。他认为,影片在“有限空间中实现时间的延展”,展示出中小成本影片如何回归电影艺术本体,通过“高端呈现”打破市场壁垒。他呼吁加强对创新导演的扶持,推动影片纳入“创新意义与鲜明特色”国家支持范畴。
影片出品方代表、保利影业副董事长李挺伟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角度分析影片价值。他指出,《乌龙镇》是对中国影戏传统的当代表达,影片延续了《孤儿救祖记》等早期影戏的教化功能,通过“善恶有报”的叙事内核传递利国利民的主流价值,同时创新性融入经济隐喻——以特殊货币体系映射社会圈层结构。
嘉宾主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总结说,《乌龙镇》以其风格鲜明的影像语言和立意深远的探索性表达赢得在场专家一致好评,亦展现出中国电影人在新时代语境下对美学突破与文化传承的持续探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弘益配资-弘益配资官网-网络配资炒股-配资讨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